渭南日报 记者 冯战武
“夫妻恩情山海重、你不信你妻信妖僧……”在渭北一带各类演出活动中,高秋芳演唱的秦腔《断桥》委婉的唱腔,动听细腻,扎实的唱功、激情的表演让观众直呼过瘾,现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
2月1日,记者在澄城县见到高秋芳,干练麻利,她说刚开完县人代会。说起唱秦腔,她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自幼受父母的耳濡目染喜爱秦腔,12岁的高秋芳在赵庄村戏校学戏,因家里贫困没钱交学费,思前想后,学会《二进宫》唱段的高秋芳跟随父亲去农村唱戏。
高秋芳回忆说:“1983年,每唱一场戏给我1块钱,给了我学戏的决心。”从小她就爱听马友仙老师的秦腔戏《洪湖赤卫队》,当时家里有台录音机,她就搭了磁带反反复复听。最心酸的是跟着父亲去农村过白事,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骑自行车几十公里,刮风下雨都必须去,一唱唱了40年。农闲时,她坚持一边背诵戏词,一边从录音机中反复学习听取名家的唱腔技巧,不断练习,提高演唱水平,在当地有了些影响,群众夸她是个唱戏的“好苗子”。
她不负乡亲所望,决心在秦腔艺术路上不断充实自己。在2011年参加陕西省秦之声大赛时,展运华、冀福记等名家评委老师让她唱了段《洪湖赤卫队》,点评时说她长得很像马友仙老师,声音也有点像,神态、动作还要再琢磨下。这句话让高秋芳一下心动了,决定拜国家级非遗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友仙为师。
在西安大明宫参加秦腔大赛时,高秋芳把自己想拜师学艺的想法告诉了展运华和冀福记老师,二位老师打电话约好马友仙老师,高秋芳就大胆去了马友仙老师家里。可当她抬起手敲门时,突然没了勇气。“马老师是‘秦腔皇后’,可我只是业余演员,人家可能不接见更不会收我这个业余学生。”可转念想到自己要把秦腔唱好,要实现自己的舞台梦想,高秋芳又鼓起勇气敲门。见到热情、优雅的马友仙老师后让高秋芳打消了顾虑,更加坚定了学好秦腔的决心。
马友仙让高秋芳当场唱段戏,看她嗓音如何,高秋芳唱完吓得出了身汗。马友仙听完说,嗓音还好,就是唱腔不规范。“只要你肯学,我会教你唱好、唱规范的。”就这样,在马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高秋芳从每个字如何发音、如何发声开始练习,不断纠正自己的唱腔,从不规范做到规范。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高秋芳凭借《洪湖赤卫队》《窦娥冤》《断桥》等唱段荣获2011年陕西电视台秦之声十佳演员,西北五省戏迷争霸赛十佳演员,陕西民间秦腔“十大唱将”等众多荣誉。
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高秋芳创办了澄城县秦铭文艺演出团,活跃在渭北农村一带。作为县人大代表的高秋芳经常积极带头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听中央部署会心潮激荡,却原来咱们是疫情急来箭弦上……”疫情防控期间,高秋芳新编秦腔《红灯记》防疫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大家齐心协力战胜疫情。同时,她和县文联携爱心社会人士到安里镇安里村、刘卓村、东富庄村等5个防控点,为坚守防控一线的干部群众送上了关爱。
请输入验证码